形态描述
成虫形态(图141) (据Dollfus,1922)体长1.8--5.5,最大宽度0.08—0.20。由于收缩虫体形状可由卵圆形变至圆筒形。角质层无棘。
口吸盘亚端位,0.35—0.45,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,直径0.35—0.45。口、腹吸盘之比为1:1.03。咽直径0.07—0.09。食道细,小于或等于咽的直径。肠管开始窄,后迅速变粗并保持不变的宽度,止于体后端,管壁较薄,其表皮简单,位于生殖腺及子宮的背面。生殖孔位于咽或食道处,通常位于肠叉之前,虫体中线或稍偏离。阴茎囊锭状,袋状或梨状。阴茎光滑。贮精囊蜷曲,阴茎长0.25。阴茎囊斜列于腹吸盘处。
睾丸球形或椭圆形,有时微裂,其大小变动辐度大,通常小于腹吸盘,对称排列于同一水平线上,相隔有距离。其间隔小于睾丸的直径。睾丸位于卵巢的对面或稍向前移,近体边缘。睾丸区基本与腹吸盘区相重或稍进入该区。
卵巢通常球形,有时椭圆形,较睾丸为小,位于两睾之一的区内,同时两者的边缘相重或隔有距离。梅氏腺为致密的球形体,位于卵巢一侧虫体中线。卵黄腺位于两肠管外侧,近虫体背面,两侧滤泡多,滤泡彼此相接或相离。每侧有10—12个滤泡,其直径0.05—0.1。
卵黄腺前缘位于睾丸中部水平处,及睾丸前缘,有时卵黄腺终止于其后缘。两侧卵黄腺长度不对称,有时一侧为另一侧的1/3,覆盖肠管或部分睾丸。子宫圈多,分布不规则,充满睾丸后整个虫体,超越肠管之外。子宫圈上升支穿过两睾间止于生殖孔。子宫充满成熟的卵,呈暗色。卵0.035—0.038×0.022—0.025。
排泄孔位于体后端部。排泄囊形状简单,呈香肠形,0.50—0.55×0.11。有排泄管进入排泄囊。
口吸盘亚端位,0.35—0.45,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,直径0.35—0.45。口、腹吸盘之比为1:1.03。咽直径0.07—0.09。食道细,小于或等于咽的直径。肠管开始窄,后迅速变粗并保持不变的宽度,止于体后端,管壁较薄,其表皮简单,位于生殖腺及子宮的背面。生殖孔位于咽或食道处,通常位于肠叉之前,虫体中线或稍偏离。阴茎囊锭状,袋状或梨状。阴茎光滑。贮精囊蜷曲,阴茎长0.25。阴茎囊斜列于腹吸盘处。
睾丸球形或椭圆形,有时微裂,其大小变动辐度大,通常小于腹吸盘,对称排列于同一水平线上,相隔有距离。其间隔小于睾丸的直径。睾丸位于卵巢的对面或稍向前移,近体边缘。睾丸区基本与腹吸盘区相重或稍进入该区。
卵巢通常球形,有时椭圆形,较睾丸为小,位于两睾之一的区内,同时两者的边缘相重或隔有距离。梅氏腺为致密的球形体,位于卵巢一侧虫体中线。卵黄腺位于两肠管外侧,近虫体背面,两侧滤泡多,滤泡彼此相接或相离。每侧有10—12个滤泡,其直径0.05—0.1。
卵黄腺前缘位于睾丸中部水平处,及睾丸前缘,有时卵黄腺终止于其后缘。两侧卵黄腺长度不对称,有时一侧为另一侧的1/3,覆盖肠管或部分睾丸。子宫圈多,分布不规则,充满睾丸后整个虫体,超越肠管之外。子宫圈上升支穿过两睾间止于生殖孔。子宫充满成熟的卵,呈暗色。卵0.035—0.038×0.022—0.025。
排泄孔位于体后端部。排泄囊形状简单,呈香肠形,0.50—0.55×0.11。有排泄管进入排泄囊。
生物学
宿主 蜥蜴Lacerta muralia L.agilis,Larentola mauritanica,蜥虎Hemidoctylus gle-odovii,Acathosaurus major,Japalura swinhonis。
寄生部位 胆囊。
生活史(图142) (按Timon-David,J.and P.Timon—David,1967)
胞蚴:人工感染Cyclostoma sulcatum,Eobania.vermiculatculata及Helicella arenaria。仅Helicella,arenaria获得成功。该螺非其天然宿主。天然宿主不明。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胚胎发育慢,需6—7个月才能有成熟尾蚴出现。 感染后两个月的母胞蚴(图142)(从喂卵时间算起)外形不规则,内有一定数量、直径为0.03—0.09的胚球。子胞蚴梭形或梨状锥形,宽0.6,两端钝圆,中间缢缩,胞壁透明,无产道及产孔。每个子胞蚴含有6个活动良好的尾蚴。在高湿度情况下子胞蚴被排到潮湿环境中,因此本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很自然是等足类和昆虫。
尾蚴:剑突型短尾尾蚴(Brevicercous xiphidiocercaria),0.36—0.365×0.13(腹吸盘处的宽度),尾短粗,长0.28(显然有错)。 口吸盘0.07。 腹吸盘位于体中部赤道线上,0.064—0.065。口、腹吸盘之比1.07:1。锥刺0.0084×0.0038。咽0.028 ×0.025。食道及肠管不可见。5对卵圆形、中性红可染色的穿刺腺位于腹吸盘两侧,其管分成两束汇集于前端。开口于锥刺的基部。在腹吸盘前缘有两组微小的腺细胞群,含有不被中性红所染色的细微颗粒,其两束管向前伸延,开口于锥刺基部。排泄囊管状,大,上皮细胞壁厚。由两前侧角发出主收集管,后者在腹吸盘处向前、向后分出次级收集管。焰细胞公式
2[(2+2+2)+(2+2+2)]=24
寄生部位 胆囊。
生活史(图142) (按Timon-David,J.and P.Timon—David,1967)
胞蚴:人工感染Cyclostoma sulcatum,Eobania.vermiculatculata及Helicella arenaria。仅Helicella,arenaria获得成功。该螺非其天然宿主。天然宿主不明。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胚胎发育慢,需6—7个月才能有成熟尾蚴出现。 感染后两个月的母胞蚴(图142)(从喂卵时间算起)外形不规则,内有一定数量、直径为0.03—0.09的胚球。子胞蚴梭形或梨状锥形,宽0.6,两端钝圆,中间缢缩,胞壁透明,无产道及产孔。每个子胞蚴含有6个活动良好的尾蚴。在高湿度情况下子胞蚴被排到潮湿环境中,因此本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很自然是等足类和昆虫。
尾蚴:剑突型短尾尾蚴(Brevicercous xiphidiocercaria),0.36—0.365×0.13(腹吸盘处的宽度),尾短粗,长0.28(显然有错)。 口吸盘0.07。 腹吸盘位于体中部赤道线上,0.064—0.065。口、腹吸盘之比1.07:1。锥刺0.0084×0.0038。咽0.028 ×0.025。食道及肠管不可见。5对卵圆形、中性红可染色的穿刺腺位于腹吸盘两侧,其管分成两束汇集于前端。开口于锥刺的基部。在腹吸盘前缘有两组微小的腺细胞群,含有不被中性红所染色的细微颗粒,其两束管向前伸延,开口于锥刺基部。排泄囊管状,大,上皮细胞壁厚。由两前侧角发出主收集管,后者在腹吸盘处向前、向后分出次级收集管。焰细胞公式
2[(2+2+2)+(2+2+2)]=24